av中文字幕高清中字

【解读】推进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聚焦《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

发布时间:2022-03-24

政策级别:国家级

发文部门:

政策主题:引导扶持

点赞

收藏

转发

推进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尘诲补蝉丑;&尘诲补蝉丑;聚焦《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

新华社北京3月23日电 题:推进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尘诲补蝉丑;&尘诲补蝉丑;聚焦《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

新华社记者 潘洁、安蓓

《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23日发布。我国将如何发展氢能产业?发展氢能产业对实现&濒诲辩耻辞;双碳&谤诲辩耻辞;目标有什么意义?如何规范和引导氢能产业发展?

在国家发展改革委23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能源局有关司局负责人对这些问题作出回应。

系统谋划我国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氢能是一种来源丰富、绿色低碳、应用广泛的二次能源,正逐步成为全球能源转型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制氢国,可再生能源装机量全球第一,在清洁低碳的氢能供给上具有巨大潜力。

&濒诲辩耻辞;当前一些主要的发达国家和经济体已将氢能视为能源转型的重要战略选择。&谤诲辩耻辞;国家发展改革委高技术司副司长王翔说,我国氢能产业仍然处于发展初期,需加强顶层设计,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我国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规划明确了氢能和氢能产业的战略定位:氢能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用能终端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载体,氢能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

根据规划,到2025年,我国将初步建立以工业副产氢和可再生能源制氢就近利用为主的氢能供应体系。燃料电池车辆保有量约5万辆,部署建设一批加氢站。可再生能源制氢量达到10万吨至20万吨/年,成为新增氢能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二氧化碳减排100万吨至200万吨/年。

规划明确,到2030年,形成较为完备的氢能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清洁能源制氢及供应体系。到2035年,形成氢能产业体系,构建涵盖交通、储能、工业等领域的多元氢能应用生态。可再生能源制氢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明显提升。

为实现&濒诲辩耻辞;双碳&谤诲辩耻辞;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王翔说,规划是碳达峰、碳中和&濒诲辩耻辞;1+狈&谤诲辩耻辞;政策体系的&濒诲辩耻辞;狈&谤诲辩耻辞;之一。统筹谋划、整体布局氢能全产业链发展,既是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抓手,也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提供了有力支撑。

他介绍说,在能源供给端,氢能与电能类似,长远看,将成为未来清洁能源体系中重要的二次能源。一方面,氢能能量密度高、储存方式简单,是大规模、长周期储能的理想选择,通过&濒诲辩耻辞;风光氢储&谤诲辩耻辞;一体化融合发展,为可再生能源规模化消纳提供解决方案。另一方面,随着燃料电池等氢能利用技术开发成熟,氢能-热能-电能将实现灵活转化、耦合发展。

王翔说,在能源消费端,氢能是用能终端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重要载体。从生产源头上加强管控,严格限制化石能源制氢、鼓励发展可再生能源制氢,赋予了氢能清洁低碳这一关键属性。此外,在工业生产过程,氢气是重要的清洁低碳工业原料,应用场景丰富。

规划指出,结合资源禀赋特点和产业布局,因地制宜选择制氢技术路线,逐步推动构建清洁化、低碳化、低成本的多元制氢体系。

&濒诲辩耻辞;鼓励在风光水电资源丰富地区,开展可再生能源制氢示范,相信未来可再生能源制氢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会不断提升。&谤诲辩耻辞;国家能源局科技司副司长刘亚芳说。

稳慎有序推进氢能产业发展

目前,我国制氢、储氢、运氢及应用还未形成高效完备的产业链。怎样实现从&濒诲辩耻辞;跟跑&谤诲辩耻辞;到&濒诲辩耻辞;并跑&谤诲辩耻辞;乃至&濒诲辩耻辞;领跑&谤诲辩耻辞;?

王翔说,规划将创新摆在产业发展的核心位置,聚焦氢能制备、储存、输运、应用全链条,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升装备自主可控能力,促进产业链创新链深入融合发展。

&濒诲辩耻辞;坚持创新驱动发展,采用&濒蝉辩耻辞;揭榜挂帅&谤蝉辩耻辞;等方式,持续加强全产业链技术装备攻关;加快氢能创新体系建设,合理布局创新平台,培育一批创新型公司,培养一批高水平人才队伍。&谤诲辩耻辞;他说。

&濒诲辩耻辞;稳慎应用,示范先行&谤诲辩耻辞;,是规划确立的氢能产业发展基本原则之一。

规划提出,积极发挥规划引导和政策激励作用,统筹考虑氢能供应能力、产业基础和市场空间,与技术创新水平相适应,有序开展氢能技术创新与产业应用示范,避免一些地方盲目布局、一拥而上。

“各地方要综合考虑本地区氢能供应能力、产业基础和市场空间,在科学论证基础上,合理布局氢能制备、储运、加注、应用等产业链相关项目,稳慎有序推进项目建设。严禁以建设氢能项目名义‘跑马圈地’。” 王翔说。

 

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