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8-18
政策级别:市级
发文部门:常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政策主题:监督管理
常人社函〔2025〕85号
各辖市(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常州经开区社会保障和卫生健康局:
为更好地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引导公司依法合规用工,我们编制了《常州市新就业形态劳动用工管理指引》,现印发给你们,请各地认真做好新就业形态劳动用工指导服务。
常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25年8月18日
(此件公开发布)
为更好地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合法权益,引导公司依法合规用工,切实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对于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指导意见》(人社部发〔2021〕56号)《对于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意见》(苏人社发〔2021〕125号)等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结合本市实际,编制了如下工作指引。
一、用工方式
公司招用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时,不得违规设置性别、民族、年龄、户籍等歧视性条件,不得以任何名义向劳动者收取保证金、押金等财物,不得违规限制劳动者在多平台就业,不得无故限制或取消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平台注册资格,不得将是否注册为个体工商户作为招用条件,应当将双方拟建立的法律关系以书面形式告知劳动者并作出明确说明。
(一)公司招用劳动者,符合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劳社部发〔2005〕12号)第一条规定情形的,应当依法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符合非全日制用工条件的,公司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五章第叁节&濒诲辩耻辞;非全日制用工&谤诲辩耻辞;相关规定执行。
(二)对不完全符合劳动关系情形但公司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进行劳动过程管理的,即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有较强的工作安排自主权,在线工作接受平台规则管理或算法约束并获取劳动报酬的,公司应与劳动者协商订立书面用工协议,合规合理确定双方的权利义务。
(叁)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依托平台公司提供的信息和场景自主开展经营活动,获取经营收入,自负盈亏,与公司未形成管理与被管理关系的,按照民事法律调整双方的权利义务。
(四)平台公司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规定采取劳务派遣用工方式组织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完成平台工作的,应选择具备合法经营资质的劳务派遣公司,并对其保障劳动者权益情况进行监督。劳务派遣公司应与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平台公司依法履行劳务派遣用工单位责任。劳务派遣公司不具备合法经营资质或平台公司违反规定使用劳务派遣用工的,由平台公司承担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相关法律责任。
(五)平台公司采取外包等其他合作用工方式的,应选择具备合法经营资质、信誉良好的外包合作公司,并落实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的监督责任。外包合作公司应依法合规用工,外包合作公司违规用工,损害劳动者工资报酬、职业伤害保障等权益的,根据平台公司与外包合作公司之间的具体法律关系,依法确定平台公司与外包合作公司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
(六)在新就业形态领域推广电子劳动合同,倡导新就业形态公司以及合作公司与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订立电子劳动合同,鼓励用人单位选择通过&濒诲辩耻辞;我的常州&谤诲辩耻辞;官方平台与劳动者签订电子劳动合同。
二、劳动报酬
平台公司应当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工资支付负总责并监督与其采取合作用工方式的公司及时足额支付工资报酬。
(七)公司应当就工资支付等事项依法通过民主程序制定规章制度,明确计价规则、收入分配规则、支付(结算)项目、标准、形式、周期及依法代扣的情形和标准以及各方主体责任,并向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公示告知,确保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工资报酬按时足额发放。
(八)公司应当按照用工协议约定的日期和标准支付(结算)工资报酬,且不低于常州市最低小时工资标准。采取计件工资制的,通过&濒诲辩耻辞;算法取中&谤诲辩耻辞;等方式,充分考虑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在线待工等因素,合理确定、调整劳动者小时劳动定额,保证同岗位90%的劳动者在约定的时间内能够完成。依据小时劳动定额和计件单价确定的工资报酬经折算不得低于常州市最低小时工资标准。
(九)公司应以货币形式按时足额支付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工资报酬,支付周期可以按小时、日、周、月确定,但最长不得超过一个月。
(十)公司安排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法定节假日工作的,应当支付高于正常工作时间的工资报酬。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在恶劣天气、夜间等情形下工作的,支持公司采取集体协商的方式合理确定补贴、提高计件单价或减少劳动定额。
叁、休息休假
(十一)公司应科学合理确定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工作量和劳动强度,完善平台订单分派机制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休息制度,切实保障劳动者身心健康和公共安全。
(十二)对于网约车驾驶员、网约配送员、外卖送餐员、网约同城货运驾驶员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连续工作超过四个小时的,公司应设置强制休息规则,二十分钟内不再派单。公司应通过技术手段保障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每个工作日享有合理的连续休息时间。
(十叁)新就业形态公司与不完全符合确立劳动关系情形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订立书面协议的,双方可以参照建立劳动关系劳动者工时制度,在协议中协商明确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内容。
(十四)鼓励符合实行特殊工时制度条件的新就业形态公司,经申请批准实行特殊工时制度,采用集中工作、集中休息、轮休调休、待岗培训、弹性工作时间等适当方式,确保劳动者的休息休假权利和工作任务的完成。
四、社会保障
(十五)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参加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不受户籍限制。公司招用不完全劳动关系劳动者时,应引导组织其以灵活就业人员参加本地公司职工基本养老、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或按规定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做到应保尽保。新就业形态公司及其合作商使用非全日制劳动者的,还应当参加工伤保险。
(十六)强化职业伤害保障。落实平台公司职业伤害预防、保障主体责任。按照国家和省统一部署,开展平台灵活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组织出行、外卖、即时配送、同城货运等行业的平台公司按规定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参加平台灵活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缴纳职业伤害保障费。
(十七)鼓励公司提供多样化商业保险保障方案,提高多层次保障水平。公司可以通过购买与基本医疗保险相衔接的商业补充医疗保险、人身意外、雇主责任等商业保险,提升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保障水平。在有条件的平台或公司试点实行常州市工伤保险补充保险。
五、集体协商
(十八)多措并举推进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加入工会。采用集体登记入会、流动窗口入会、沟通会现场入会等方式,坚持实体建会、属地建会,做实线下工会组织,实现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双重入会,即&濒诲辩耻辞;平台入会+驻地入会&谤诲辩耻辞;。
(十九)平台公司以及与平台公司合作用工的公司,与依托平台就业并形成劳动关系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可以就计件单价、订单分配、抽成比例、报酬构成以及支付、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保护、奖惩制度、商业保险、职业伤害保障等内容开展集体协商。平台公司以及与平台公司合作用工的公司,与依托平台就业但未形成劳动关系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开展集体协商的,参照《av中文字幕高清中字集体协商条例》执行。
(二十)平台公司应当保障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民主协商权利,在制定、修订直接涉及劳动者权益的制度规则和平台算法时,应充分听取工会或劳动者代表的意见建议,并将结果公示告知劳动者。工会或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代表提出协商要求的,平台公司应当响应协商要约,并提供必要的信息和资料。
六、权益维护
(二十一)各地区、各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落实、协作配合和政策衔接,建立多部门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联动协作机制,探索建立新就业形态行业性协调劳动关系叁方组织协调机制,切实做好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各项工作。
(二十二)平台公司应当建立健全内部沟通申诉协调机制和风险防控机制,保障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诉求及申诉得到及时回应和客观公正处理。落实风险防控主体责任,常态化开展风险研判和排查化解工作,及时预警、有效处置并报告属地政府部门。
(二十叁)各级工会组织通过扩大工会组织覆盖面,最大限度地吸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加入工会,拓宽维权渠道和服务范围,加强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思想政治引领,引导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理性合法维权,监督公司履行用工责任,维护好劳动者合法权益。
(二十四)加大劳动保障监察力度。对符合受理条件的劳动保障投诉、举报案件,依法受理并妥善处理。及时受理并处理不完全劳动关系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与公司之间有关工资报酬的投诉举报案件,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基本权益。对工时超长、未通过民主程序制定并公示平台规则及规章制度的,联合职能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工会对公司开展约谈、警示督导。选取投诉举报较多的平台公司、快递公司及其用工合作公司,主动上门为公司开展&濒诲辩耻辞;用工体检&谤诲辩耻辞;服务,提出分类改进建议,推动公司立行立改。
(二十五)建立新就业形态领域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充分发挥各类调解组织、法律援助机构及其他专业化社会组织作用,依法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提供更加便捷、优质高效的纠纷调解、法律援助等服务。将新就业形态劳动争议纳入各类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联合调处中心调解范围,推动劳动争议一站式调处。
(二十六)强化新就业形态领域案件处理,对于符合立案条件的,仲裁机构要应收尽收,根据用工事实认定公司与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关系,依法妥善处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案件。对不完全劳动关系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与公司有关工资报酬、应由平台公司承担的职业伤害保障赔偿争议案件,仲裁机构应予受理并依照本意见及双方用工协议约定处理。
七、其他
(二十七)本指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av中文字幕高清中字劳动合同条例》《av中文字幕高清中字工资支付条例》《av中文字幕高清中字集体协商条例》等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整理形成,本指引如与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不一致的,以现行有效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为准。
附件:
1.《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合同参考文本》
2.《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书面协议参考文本》
3.《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书面协议参考文本(叁方)》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