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中文字幕高清中字

江苏国家级工业遗产“焕新记”Ⅰ金陵机器局旧址

发布时间:2025-08-11

次浏览

点赞

收藏

转发

第二批(2018年)国家级工业遗产

遗产地址:南京市秦淮区正学路1号(应天大街388号)

主体建成年代:晚清建筑,19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80年代

民国建筑,20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40年代

 image.png


一、遗产核心物项

    金陵机器局旧址现存工业遗产主要有:建于晚清时期9栋建筑、建于民国时期23栋建筑,包含机器正厂、机器右厂、机器左厂、机器大厂、木厂大楼、捲铜厂/炎铜厂、熔铜厂、熔铜房、工房12栋、办公楼6栋、物料库2栋、宿舍楼3栋及兵工专门学校1栋。

image.pngimage.png

二、遗产价值描述

 

(一)历史价值

    金陵机器局是当时政府部门生产枪炮军械的重要基地,拥有最先进的设备及近千工人,其规模仅次于当时的江南制造局,是近代化大生产的大型军工厂。作为当时中国四大兵工厂之一,所生产的新式枪炮的产量和质量均占当时全国之首,堪称中国近代工业和军事工业的摇篮。金陵机器局旧址也是国内最大的近现代工业建筑群和博览园

 

    金陵机器局的创建,开创了中国近代民族军工和兵器工业发展的先河。它的创始人,时任两江总督李鸿章,在经历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更加深刻认识到学习西方器物与技术的重要性,他与曾国藩、张之洞等人发起了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于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在南京聚宝门(今中华门)外扫帚巷东首西天寺的废墟上购机器、募洋匠、建厂房,筹建金陵机器局。建成后,知州刘佐禹为第一任总办,英国人马格里任督办。1888年,金陵机器局因最先制造出中国第一门带车轮移动的架退克鲁森式膛炮,口径37尘尘,2磅后装线膛,由此声名远扬。

 

    1928年,金陵机器局改称“金陵兵工厂”。1931年,李承干任厂长,于1934年至1937年间对当时的工厂进行了大改工程,改造后的总面积达五万余平方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工厂西迁重庆,更名为“第二十一工厂”,是抗战时期全国最大的兵工厂。原金陵兵工厂旧址被侵华日军占领,直至日本投降后收回。1946年,第二十一工厂一部分回到南京,组建“第六十工厂”。1948年,第六十工厂撤往台湾高雄。1949年4月,解放军接管工厂,成立华东军区军械总厂。1952年底,山西长治原黄崖洞兵工厂一部分迁来南京,与军械总厂合并,成为全国唯一的迫击炮科研生产基地。1957年,改称“南京晨光机器厂”。1996年,改制为“南京晨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自金陵机器局创建开始,工厂历经清朝、民国、新中国三个历史时代。先后制造生产火药、开花炸弹、后膛抬枪、步枪、重机关枪、迫击炮及航天产物,始终以军为本,从事兵器制造与生产,是全国现存的极少数晚清洋务运动完整遗迹之一。

 

(二)科技价值

 

    1865年5月,金陵机器局开始筹建,1866年秋天,苏州洋炮局迁入,设机器厂、熟铁厂和木作厂,制造开花炮弹、抬枪和铜帽等产物。自建立伊始,金陵机器局便开始仿制英、法、美等国制造的各类枪炮军械,1869年已能够制造多种口径前膛炮以及炮车和枪弹。1881年,首先仿制美国加特林轮转机枪;1884年,制成中国最早的带车轮移动的架退克鲁森式2磅子后装线膛炮,也是国内第一代新式后线膛纯钢炮;1888年,作为机器局会办的徐建寅,在自行设计建造国内第一座铸钢炉,可实现自行铸钢的基础上,成功仿制出马克沁重型机枪。该枪是当时西方的新式机枪,构造复杂,对材质以及枪管加工的精度要求极高。这是中国第一挺重型机枪,在我国火炮和枪炮术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1928年更名为金陵兵工厂,主要生产7.92毫米马克沁重机抢,82毫米迫击炮及炮弹,7.92毫米尖、圆头机步枪及枪弹等十八个品种。抗日战争爆发后,工厂西迁,更名为“第二十一工厂”,是全国最大的兵工厂,当时还成功仿制并批量生产仿捷克式机枪、中正式步枪等,为抗战胜利做出重要贡献。

 

(叁)社会价值

 

    金陵机器局建设之初,直隶州知州刘佐禹为第一任总办,英国人马格里为第一任督办,以洋匠为师,学习制造洋枪洋炮,因担心中国人不熟悉新法制造技术,每年仍要邀请上海机器局的洋匠到金陵机器局“指授机宜”。清政府为了加强管理,曾经多次罗致人才并委派到金陵机器局工作。如左宗棠曾上书推荐江苏吴县潘露等人才;曾国荃推荐徐建寅主持技术工作,1866年炼成铸钢,创造了南京及av中文字幕高清中字西法炼钢的新纪录。民国时期所任厂长李承干提出了一套治厂策略,即“厘定法规,以明职责、隔除陋习,以防中饱,慎选材料,以合规格。改良员工生活以勉其精诚合作。”经过短短几年的整顿和管理,全厂面貌大为改观。

 

    金陵机器局在开工投产时,有员工役夫、匠目、亲兵约400余人,后经几次扩建,添设机器,增加设备,建起了枪子机器厂、拉铜机器厂、铁器锤厂、木厂等,事务比以前繁杂,因此增加委员、司事、工匠、役夫等,到光绪二十年(1894年),金陵机器局工人已达1200余人,比初创时增加了近叁倍,军火生产能力大幅提高。1935年,金陵兵工厂员工人数达到2000余人;1937年第一次改建完成之时,金陵兵工厂已有职工2800余人。随着抗战爆发,工厂西迁重庆,经过不断发展全厂员工人数达到近万人,成为抗战时期全国最大的兵工厂。

 

    金陵机器局对于晚清朝廷是一次创新尝试,没有管理经验和先例可循。虽然是av中文字幕高清中字最早引进西方技术的一家机械兵工厂,但是它的经费从国库开支,实用实销,内部调拨,不计成本,不以商品形态投入市场,因此它不具备资本主义公司的性质,而是旧式官办军事工业,也是民国时期重要的国防军事生产单位,对经济的发展、工业管理模式的发展有侧面的推动效应。

 

    金陵机器局是中国近代工业和军事工业的摇篮,其自强创新、奋发图强的精神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为国家的独立自主、繁荣强大而奋斗。

 

(四)艺术价值

 

    李鸿章创建金陵机器局时,聘请了英国工程师设计并主持建造厂房,式样及格局基本参照当时英国工业建筑的做法,只是用木构架代替了钢铁结构。清朝的建筑分为砖木结构和砖混结构两大类。现存的清晚期机器大厂的主厂房即是采用砖木结构,人字形木屋架支撑在清水砖侧墙上,厂房跨度达18米,砖墙上还有大片的玻璃窗及上部为半圆形的砖拱券,是园区9栋清代厂房中极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融合了东西方近代工业建筑的特点。

 

    园区内民国厂房的共性特点即为青砖、灰瓦、大方窗、坡屋顶结构,总体以灰色系为主调,风格较为协调,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础1、础2栋锯齿形厂房,德国包豪斯风格,屋顶为一面90度直角玻璃窗,一面45度倾斜屋顶,连在一起形成锯齿状。

 

    金陵机器局的规划、设计、工程在当时国内均处于领先水平,建筑谱系保留完整,美学价值极高,为中国建筑学界所认可。

 

叁、遗产保护利用情况

    2007年,南京晨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南京晨光一八六五置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与南京市秦淮区人民政府合作,将金陵机器局遗址整体开发打造成为晨光1865创意产业园。园区充分发挥历史文化优势,保护性开发利用老建筑,以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为产业生态,致力于成为国内外知名的融文化、创意、科技、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时尚创意文化产业基地。

 

    园区还积极着手发展工业遗产旅游的建设工作,主要分为五个方面:完善工业文化发展体系、弘扬新时代中国文化精神、发展工业文化产业、塑造城市工业新形象以及促进工业文化交流。

如今的晨光1865产业园,厚重的历史文化气息中孕育着新时代的发展活力,逐渐发展成一座集近代兵工文化博物馆、科技创新、创业孵化、休闲文旅于一体的秦淮特色产业园。园区于2013年被认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被认定为国家级工业遗产。2023年,晨光1865创意产业园入驻公司约200家,纳税约4亿元。晨光1865创意产业园作为南京秦淮特色文化产业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成功入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