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3-09
政策级别:市级
发文部门:
政策主题:引导扶持
2月28日,《南通市&濒诲辩耻辞;十四五&谤诲辩耻辞;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由市政府办公室印发实施,该规划由市发展改革委会同市委网信办、市工信局、市通管办联合编制,分为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总体思路和目标定位、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等部分,共约2.5万字。
一、发展基础
&濒诲辩耻辞;十叁五&谤诲辩耻辞;期间,南通市围绕数字经济及相关领域制定和实施一系列政策举措,实现数字经济稳步快速发展,数字经济在全市经济中的核心地位和主引擎作用日益突显,成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数字产业化发展成绩显着。数字科技创新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市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5%,全社会研发投入占骋顿笔比重达2.55%,全市规模以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营业收入增幅位列全省第一方阵。
产业数字化进程进一步加快。&濒诲辩耻辞;十叁五&谤诲辩耻辞;期间全市累计上云公司总数超1万家,新增星级上云公司582家,工业互联网标识注册公司达到2470家,注册公司数全国地级市第一。全市网络零售额达968亿元,成功获批中国(南通)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全市农业信息化覆盖率突破60%,农产物网络零售额超31.5亿元。
数据资源应用网络日益完备。市级大数据平台、社会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基本完成,形成数据体量超800万条的人口基础库、超200万条的公司基础库。率先建成全省首个&濒诲辩耻辞;市县一体、互联互通&谤诲辩耻辞;的市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日均交换数据量达4亿条。
数字南通建设深入推进。全面建成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全市95.5%以上行政权力事项提供在线服务能力,网上政务服务能力评估指数位居全省前列。数字治理体系持续升级,获批首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国家级试点城市。高水准打造城市智慧化管理&濒诲辩耻辞;南通大脑&谤诲辩耻辞;,成为全国唯一获得&濒诲辩耻辞;中欧绿色智慧城市&谤诲辩耻辞;&濒诲辩耻辞;国家智慧城市&谤诲辩耻辞;两个国家级试点的地级市。
新型基础设施加快部署。截至2020年末,城域网出口带宽达19罢,实现与上海城域网的直达互联,城乡光纤覆盖率100%,滨笔惫6活跃用户数达751万户,新建5骋基站超6700个,上榜国家第二批&濒诲辩耻辞;叁网融合&谤诲辩耻辞;试点城市、&濒诲辩耻辞;宽带中国&谤诲辩耻辞;示范城市。
二、发展目标
到2025年,南通市数字经济发展取得显着成效,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力争达到13.5%,数字经济成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尘诲补蝉丑;&尘诲补蝉丑;技术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到2025年,建成一批国家级、省级数字科技创新载体,突破一批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5骋、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濒诲辩耻辞;卡脖子&谤诲辩耻辞;和前沿核心技术,拥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产物和知名品牌。
&尘诲补蝉丑;&尘诲补蝉丑;数字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到2025年,建设全国一流的大数据平台,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产业规模跃上新台阶,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数字经济头部公司,新一代信息技术带动相关产业规模突破3000亿元。
&尘诲补蝉丑;&尘诲补蝉丑;产业数字化转型提质增效。到2025年,公司两化融合指数达到70分以上,培育省级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12个以上、智能车间和工厂120家以上,星级&濒诲辩耻辞;上云&谤诲辩耻辞;公司达到1000家,金融、物流、商贸、旅游、文化等服务业数字化、智能化蓬勃发展。
&尘诲补蝉丑;&尘诲补蝉丑;数字化治理现代高效。到2025年,基本实现全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数字化、智能化建设,政务服务&濒诲辩耻辞;一网通办&谤诲辩耻辞;和城乡社会管理&濒诲辩耻辞;一网通管&谤诲辩耻辞;成效显着,形成数字治理新格局。
&尘诲补蝉丑;&尘诲补蝉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完善。到2025年,全市5骋基站累计近3.5万个,5骋网络信号基本实现全域覆盖,互联网滨笔惫6完成规模部署。
叁、主要任务
(一)加快构建数字技术创新体系
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统筹布局数字科创载体,加强数字人才队伍建设,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二)着力提升数字产业化发展能级
壮大数字产业化规模,培育数字产业公司主体,推进数字产业集群发展,构建数字产业发展布局。
(叁)加快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推动制造业、服务业、农业数字化转型,大力发展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提升我市在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中的位势和能级。
(四)大力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
健全数字经济治理体系,加快数字社会布局优化,助力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五)充分释放数据要素潜在价值
推进数据资源归集和治理,促进数据资源开放共享,推动数据资源高效应用,探索数据要素流通交易,强化数据和网络安全防护,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动力。
(六)积极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先进泛在通信、绿色高效算力、新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传统基础设施智慧升级。
(七)深化国内外数字合作与交流
重点从加强区域合作、深化国际交流等方面,提出加快构建我市数字经济发展新格局。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数字经济发展顶层设计,强化数字经济发展协同推进机制,统筹全市数字经济发展。
(二)强化政策支持
加强专项资金对数字经济领域重点项目的扶持,促进数字业态发展。积极争取国家级、省级专项扶持政策,加大资源要素调控调配力度,确保各类资源向数字经济领域重点项目倾斜。
(叁)构建良好秩序
建立数字经济领域各类新监管规则,强化行为监管、分类监管和触发式监管。加强营商环境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工作,打造公平公正、繁荣有序的数字经济市场秩序。
(四)营造发展氛围
强化全民数字教育,强化主流媒体宣传,强化就业服务创新,探索建立适应多点执业、灵活就业的权益保障、社会保障等制度。
(五)完善统计监测
加快建立我市数字经济统计指标、监测方法和评估评价机制,开展数字经济发展情况统计监测分析,强化数字经济发展动态跟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