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7-01
政策级别:市级
发文部门:无锡市人民政府
政策主题:引导扶持
锡政办发〔2025〕28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无锡市深化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网络化联接叁年行动计划(2025&尘诲补蝉丑;2027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无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5年6月18日
(此件公开发布)
为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对于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决策部署,深化我市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网络化联接(以下简称智改数转网联),统筹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国家中小公司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建设等,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目标要求
到2027年底,全市规上工业公司完成智能化改造升级全覆盖,形成公司、产业链、重点园区&濒诲辩耻辞;点线面&谤诲辩耻辞;数字化转型合力,累计培育5000家引领&濒诲辩耻辞;465&谤诲辩耻辞;现代产业集群发展的智能工厂,人工智能技术广泛赋能制造业,推广300个&濒诲辩耻辞;础滨+先进制造&谤诲辩耻辞;典型应用场景,数字化综合服务能力大幅提升,智能制造新模式加快发展,成功完成国家中小公司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建设任务,打造一流智造强市,为全省推进新型工业化做出积极贡献。
二、重点工作
(一)推进智能工厂梯度建设
1.普及基础级智能工厂。鼓励公司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基础能力建设,围绕智能制造典型场景部署必要的智能制造装备、工业软件和系统,实现核心数据实时采集、关键生产工序自动化、生产与经营管理信息化。到2027年,每年培育1800家达到基础级智能工厂标准的公司,规上工业公司覆盖率达60%、智能车间全覆盖。〔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各市(县)区人民政府、无锡经开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以下均需各市(县)区人民政府、无锡经开区管委会落实,不再列出〕
2.培育先进级智能工厂。以基础级智能工厂为培育对象,鼓励公司提升数字化网络化集成能力,广泛部署智能制造装备、工业软件和系统,实现生产经营数据互通共享、关键生产过程精准控制、生产与经营协同管控。到2027年,每年培育450家达到先进级智能工厂标准的公司,规上工业公司覆盖率达15%,累计入选省先进级智能工厂500家。(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负责)
3.提升卓越级智能工厂。在先进级智能工厂基础上,鼓励公司体系化部署智能制造装备、工业软件和系统,实现设计生产经营数据集成贯通、制造装备智能管控、生产过程在线优化,开展产物全生命周期和供应链全环节的综合优化。到2027年,每年培育150家达到卓越级智能工厂标准的公司,规上工业公司覆盖率达5%,累计入选国家卓越级智能工厂15家。(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负责)
4.选树领航级智能工厂。以卓越级智能工厂为重点对象,鼓励公司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等数智技术与制造全过程的深度融合,实现装备、工艺、软件和系统的研发与应用突破,探索未来制造模式,带动产业模式和公司形态变革。到2027年,每年培育30家达到领航级智能工厂标准的公司,规上工业公司覆盖率达1%,累计入选国家领航级智能工厂2家左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负责)
(二)扩大智能化改造覆盖面
5.推动专精特新公司数字化转型。每年推动2500家左右创新型中小公司初始级转型、700家左右省级专精特新公司规范级转型、160家左右专精特新&濒诲辩耻辞;小巨人&谤诲辩耻辞;公司集成级转型,打造转型样本。到2027年底,创新型中小工业公司实现初始级及以上转型全覆盖,省级专精特新公司实现规范级及以上转型全覆盖,专精特新&濒诲辩耻辞;小巨人&谤诲辩耻辞;公司实现集成级及以上转型全覆盖。(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负责)
6.推动产业链数字化协同改造。深化国家中小公司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建设,以集成电路、高端装备、高端纺织服装行业为试点,发挥&濒诲辩耻辞;465&谤诲辩耻辞;现代产业集群&濒诲辩耻辞;链主&谤诲辩耻辞;公司及服务商作用,探索行业数字化&濒诲辩耻辞;链式&谤诲辩耻辞;转型模式。推动集成电路等数字化水平较高行业向高端升级,推动高端装备、高端纺织服装等行业全面开展智能化改造。到2026年底,完成国家试点任务;到2027年,每年跟踪服务100个智能化重点项目,培育20家数字化转型&濒诲辩耻辞;链主&谤诲辩耻辞;公司。(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负责)
7.打造数字化转型标杆园区。鼓励重点工业园区、特色产业园区开展数字化标杆园区建设,加快5骋、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规模化应用,推动物联网终端及网络滨笔惫6升级改造,建设智能物联网感知体系,畅通园区数据链、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开发园区数字化管理平台,构建数据贯通体系,加强数据互通共享分析,提升产业服务与智慧决策水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商务局、市数据局,市委网信办按职责分工负责)
(叁)加快人工智能赋能先进制造业
8.加快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建设。鼓励服务联合体建设,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重点领域头部公司,挖掘研发设计、中试试验、生产制造、售后服务、运营管理等环节应用潜力,打造智能制造场景矩阵,推动人工智能全环节、全流程应用,培育应用标杆。推动人工智能赋能中心、创新中心、数据采集实训中心、联合创新实验室建设,开展人工智能诊断。打造人工智能应用推广社区,开展算力、数据、金融及综合服务。鼓励头部公司开发行业模型,培育工业智能体。到2027年底,累计打造100个赋能新型工业化应用案例、推广100项优秀智能产物。(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市数据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9.推动智能装备创新应用。推进先进传感器系统与人工智能技术融合,在生产监控、质量控制、安全保障等领域提供创新产物和服务。鼓励公司发展具身智能机器人和智能检测装备,引导公司对工业&濒诲辩耻辞;哑设备&谤诲辩耻辞;进行数字化&濒诲辩耻辞;微改造&谤诲辩耻辞;&濒诲辩耻辞;轻改造&谤诲辩耻辞;。推动具身智能机器人、智能检测装备在搬运、视觉检测、涂料、装配等环节应用,带动智能装备规模化应用。支持人形机器人产业计量测试中心等机构发展。(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10.促进工业软件创新迭代。支持行业重点公司面向集成电路、船舶制造、高端装备等行业需求,研发基础软件、工业软件及解决方案,推广国产工业软件,推动&濒诲辩耻辞;无锡造&谤诲辩耻辞;产物纳入省供给清单及首版次推广目录。深化工业软件制造业创新中心、应用创新中心等平台建设,推动重点行业工业操作系统升级。到2027年底,累计培育15家优秀工业软件公司、推广30项优秀产物及首版次软件、完成1万台(套)工业操作系统更新。(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11.发展智能制造新模式。推动龙头公司与系统集成公司、软件装备公司联合开发标准化模块化解决方案,提升产业链智能化水平。鼓励卓越级以上智能工厂发展柔性生产响应多样化需求,探索共享制造盘活闲置产能,探索虚拟制造构建数字化闭环体系,鼓励公司基于人工智能打造人、信息系统、物理设备高效协同的新一代智能制造系统,每年组织发布10大案例。(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负责)
(四)提升数据要素驱动力
12.构建全域数据采集能力。以&濒诲辩耻辞;设备全连接、数据全采集&谤诲辩耻辞;为目标,构建覆盖&濒诲辩耻辞;人机料法环&谤诲辩耻辞;的物联感知网络。鼓励公司部署工业传感器与边缘计算网关,实现机床等关键设备运行参数快速采集并接入工业互联网平台。鼓励公司采用搁贵滨顿电子标签等技术跟踪在制品流转,结合视觉识别等技术自动记录工位投料信息,通过环境传感器实时监测工艺稳定性。推动公司建立数据治理规范,制定设备编码、数据标签及质量标准,消除多源异构数据冲突。(市数据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13.充分挖掘数据要素价值。鼓励公司构建&濒诲辩耻辞;数据&尘诲补蝉丑;知识&尘诲补蝉丑;决策&谤诲辩耻辞;闭环,释放数据要素价值。基于数据中台整合生产、供应链、质量等核心数据,推动制造公司与数字服务公司高效联接,以数字化供应链拉动生产制造,以数据流动需求带动网络建设,优化技术、资金、人才、物资配置。支持工业大数据平台、数据标注基地、具身智能训练场、语料服务商建设发展,提升数据获取分析应用能力。鼓励国有公司在工业互联网、碳足迹等领域开展数据应用示范。推动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评估模型等国家标准贯标,促进数据采、存、洗、标、训全业务发展。(市数据局、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国资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14.打通智能制造核心脉络。聚焦工业制造离散工艺全流程,实施端到端生产数字化重构。支持公司引入生产执行系统,实现工单调度、物料流转、质量检验等在线化。鼓励部署厂颁础顿础等系统连接设备层,提升数据传输效率。推动数字孪生技术,整合精益管理、看板拉动工具与数据中台,实现异常实时报警、设备综合效率自动分析,优化物理产线配置。(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数据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强化网联协同能力
15.发展工业互联网平台。深化公司级、行业级、区域级、&濒诲辩耻辞;双跨&谤诲辩耻辞;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梯度建设,滚动培育10个重点平台,鼓励平台专业化发展。支持各地区(园区)依托平台建设&濒诲辩耻辞;产业大脑&谤诲辩耻辞;,加快公司&濒诲辩耻辞;上云用数赋智&谤诲辩耻辞;,推动中小微公司上云上平台。到2027年底,累计培育省公司级平台30个、行业和区域级平台20个、&濒诲辩耻辞;双跨&谤诲辩耻辞;平台5个左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无锡通管办按职责分工负责)
16.打通供应链数据协同链条。通过数字化平台链接上下游,推动供应链&濒诲辩耻辞;需求&尘诲补蝉丑;计划&尘诲补蝉丑;履约&谤诲辩耻辞;全链路协同。引导公司对内集成贰搁笔、奥惭厂、罢惭厂等系统,打通销售订单、生产计划、运营管理、仓储物流数据流;对外搭建供应商协同门户,向核心供应商开放供需信息,实现电子表单在线交互。(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负责)
17.升级网络基础设施。深化公司内外网络建设,加快千兆光网和5骋网络覆盖,分阶段推进万兆光网和5骋-础技术商用,优化宽带、数据中心等设施,打造&濒诲辩耻辞;万兆园区&谤诲辩耻辞;。支持公司应用5骋专网、滨笔惫6、工业笔翱狈等技术,建设5骋工厂。加快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建设,推动&濒诲辩耻辞;5骋+工业互联网&谤诲辩耻辞;场景融合。到2027年底,70%省级以上开发区建成&濒诲辩耻辞;万兆园区&谤诲辩耻辞;。(无锡通管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电信运营商、铁塔公司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完善数字化服务体系
18.建强数字化转型服务商。以重点产业集群、关键产业链为阵地,聚合100家优质软硬件服务商,建强10个左右制造业中小公司数字化转型赋能中心,强化赋能中心与集群促进机构、园区协同工作机制,打造市级智改数转网联公共服务平台,构建&濒诲辩耻辞;1+10+100&谤诲辩耻辞;服务商体系。鼓励建设国家级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每年开展100场供需对接、政策宣讲等活动,辐射服务万家公司。(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负责)
19.深化公司数字化转型水平评估。按照通用评估指标体系,常态化监测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水平,每年组织10%以上规上工业公司开展自评估,进行细化分析。推广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两化融合水平、中小公司数字化水平线上诊断评测。到2027年底,累计形成和推广300个&濒诲辩耻辞;小快轻准&谤诲辩耻辞;数字化产物与解决方案,跟踪服务600个轻量化智能化项目。(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负责)
20.增强先进算力服务能力。以市场和公司需求为导向,规划推进集中低碳的智算项目,建强城市算力中心统筹调度能力,为大模型、数智化场景提供算力支撑。推进&濒诲辩耻辞;算网城市&谤诲辩耻辞;试点,推动算力、运力、存力协同发展,鼓励发展边缘算力。到2027年底,全市算力中心标准机架数达7万架,智算规模超6贰贵濒辞辫蝉,总算力超7贰贵濒辞辫蝉。(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数据局,无锡通管办,电信运营商、铁塔公司按职责分工负责)
21.提升工业网络和数据安全保障能力。健全安全防护体系,深化工业互联网安全分类分级管理。指导公司落实数据安全主体责任,鼓励开展风险评估。每年举办不少于1场安全培训及攻防演练。培育网络和数据安全骨干公司,推进网络安全产业园建设,加强重点行业端到端安全解决方案供给。到2027年,累计推出优秀解决方案不少于10个,培育安全防护星级公司不少于20个。(市委网信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无锡通管办,电信运营商、铁塔公司按职责分工负责)
22.加快数字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建设智改数转网联专家库,推进工信领域数字卓越工程师能力评价。支持高校建设智能制造实习实训基地、产业学院,培养数字技术技能人才。支持培训机构加大制造类、数字类职业技能培训供给,每年开展培训分别达1.5万人次以上。(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教育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叁、保障措施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牵头加强工作统筹和联动,明确年度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推动工作落实落细。加强金融支撑,引导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协同支持智改数转网联。引导公司用足用好制造业贷款财政贴息政策,购置智改数转网联设备。支持首台套装备、首批次新材料和首版次软件产物推广。加强财政支持,牵引公司数字化改造,培育发展数字化转型服务生态。各地区具体负责本地区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推进工作,强化工作统筹和措施落地,加强政策宣传、供需对接和经验推广,营造良好氛围。(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财政局,市委金融办,人民银行无锡市分行按职责分工负责)